1000万套如何兑现 ? 委员三问保障房建设大提速
来源 : 作者: 发布时间 :2011-03-09 阅读量 :
1000万套建设任务
、多渠道筹集资金
、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应保尽保
、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5日
,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保障房建设的大段阐述
,引发两会代表委员高度关切
。
保障房并非新事物
。但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入
,今年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
。中央到地方
,层层签署“军令状”
,让人们看到了政府的决心
。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
,建设“蓝图”要变为现实
,仍面临几大攻坚点
。
一问
:钱从哪里来
?
“1000万套建设目标堪称‘重大战役’
,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全国人大代表
、无锡市长毛小平说
,要尽快把保障房从图纸变成实物
,重在执行力上下功夫
。
有人测算
,若以每套保障房70平方米
,每平方米建设成本2000元估算
,共需投资约1.4万亿元
。江苏省今年的任务是39万套
,算下来平均一个地级市有几万套
,投资要几十亿元
。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即便是东部地区
,仅依靠财政也是不可能解决的
,应该有多渠道筹资
。”毛小平表示
,一是要有信贷专项支撑
;二是财政
,包括预算内财政和土地收益
;三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让有钱的企业投资
。
全国政协委员
、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周岚认为
,保障房主要还是靠地方
。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收益达2.7万亿元
,这个盘子非常大
。国家早已规定地方将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保障房建设
,但落实不理想
。建议把土地出让金与保障房建设“打捆”
,这能解决大问题
。
由于公共租赁房今年占比大
,这也拓宽了融资渠道
。最近全国社保基金与南京公租房项目签订了30亿元融资项目
。周岚建议说
,资金瓶颈可以通过吸引保险资金
、发行债券
、商业贷款
、信托投资等多种渠道实现
。
二问
:如何“真”保障
?
葛红林代表说
,近年来
,“开着宝马住经适房”“廉租房分给机关单位”等报道时常见诸报端
。保障房大量面市
,再不能出现“变味”的现象
!这项工作最基本的前提是
,分清哪些人是该政策保障的
,哪些人是该走向市场的
,我们的保障才能有的放矢
。
“保障房为民也要便民
。”全国人大代表
、巨力集团董事长杨建忠认为
,一些城市曾经在建设保障房过程中
,走过弯路
,有的小区交通
、教育
、医疗等基础设施配套严重欠缺
,给保障对象带来极大不便
,反而增加了困难户的生活成本,这样的保障房不是真保障
。事关万千百姓的民生工程
,不仅有“数量”
,也要保“品质”
!
针对一些地方屡屡出现的保障房分配环节不公现象
,杨建忠代表说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公开”加“监督”
。保障对象的认定不能仅靠一两个部门
,需要多部门合力推进信息化工作
,建立更为有效的个人信息甄别机制
。同时要加大相关群众监督作用的发挥
。
三问
:“问责”咋落实
?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
。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
,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
,要追究责任
。
宋林飞委员说
,建设保障房
,不能只有“新目标”而没有动静
,或数字“缩水”
。国家下这样大的力度和决心
,如果一些地方完不成
,问责就要动真格
,责任必须细化
。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
,相关部门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
,22个城市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未达基本要求
,2007年至2009年
,这些城市共计少提取146.23亿元
。这表明
,保障房的硬性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
,也很少见到有关问责
,硬任务更要有硬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