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国家级园区增容扩区兰白经济圈向同城化迈进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1-03-01 阅读量 :
在“3+8”板块经济体系框架下
,除了加快兰州新区开发建设
,高新技术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和县区园区建设以及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均成为《规划》所重点关注的内容
。
高新区
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容扩区而言
,《规划》提出
,将坚持以科技成果孵化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
,扩规模
、建高地
,到2015年
,使高新区增加值由2010年的150亿元增加到600亿元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5%增加到25%.
未来五年内
,一方面
,我市将以高新区为平台
,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高地
,在高端制造业领域
,突出发展新材料
、生物医药
、新兴信息产业
、节能环保
、高端装备制造业
、航天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延长产业链
,打造新材料
、光伏与光热利用
、风电装备
、低碳环保
、生物医药
、新兴信息产业
、航天技术应用
、IT及服务外包
、文化创意等10大产业集群
,建设低碳环保与装备制造
、生物工程技术研发
、软件
、新材料等5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同时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规模化进程
,推进一批投资规模大
、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建设
,支持具有高增加值
、高风险
、高成长特点的创新型明星企业快速成长
。
另一方面
,将持续推进高新区实现二次创业
,优化提升雁滩产业孵化核心区
、开拓发展榆中盆地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基地
,把高新区打造成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区
、战略型新兴产业示范区和与国际创新发展接轨前沿区
,争取到“十二五”末
,在榆中和定连地区建成科技新城
。
经济区
中国和中亚西亚
合作机构的重要集中区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方面
,将实施西进扩区和内涵扩张并举
,发展现代物流
、总部经济
、科技研发
、文化交流
、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和轻工食品
、生物医药
、仪器仪表
、数控机床等轻型制造业。到2015年
,使经济区增加值达到150亿元
,进入西部地区1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前5位行列
。
具体举措上
,首先将拓宽合作新领域
。吸引各类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机构落户经济区
,争取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新增常设机构和民间机构所在地、各非常设机构重要会议的经常性举办地
,建设国际交流窗口集中区
。争取中亚和西亚国家设立领事馆
,争取其他面向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国际组织分支机构
、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代表处落户兰州
,打造中国和中亚西亚合作机构的重要集中区
。
其次
,将推进交流新载体
。组建以中国与中亚西亚区域合作为研究方向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机构
,设立访问学者工作站
,建立留学生交换与合作培养机制,促进与中亚西亚各国在地质矿产
、能源开发
、有色冶金
、环境保护
、沙漠治理
、高原冻土
、太阳能和风能利用
、农业新品种选育
、高效种养
、旱作节水
、疫病防治
、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联合开拓市场
。
再次
,将扩大物流新业态
。将西固东川
、新城地区纳入扩区范围
,统一建设
。依托兰州铁路编组站
、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兰州铁路货运中心
、兰州“无水港”
、兰州公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
,建设兰州国际物流产业园区
,设立仓储物流
、出口加工
、保税区
、青藏物流园区等
,加快催生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
2015年
企业入园集聚度70%以上
兰
、白两市向同城化迈进
按照县域经济发展指向
,“十二五”期间
,我市将实现各个县区产业园区错位互补发展格局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兰州新区”与县区园区合作的协作机制
,按照“3+8”的模式
,整合八个县区产业园资源要素
,明确功能定位
,建立主打产业
,形成各具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园区
。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十二五”期间具备搬迁条件的工业企业全部出城入园
,集中连片发展
。到2015年
,全市企业入园集聚度将达到70%以上
。
“十二五”期间
,我市依据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拓展兰白都市经济圈发展空间
,优化产业布局
,改善并增强城市功能
,提升中心城市发展位势
,构建兰白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
。优化区域交通运输通道布局
,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和枢纽功能互补
,确立西部交通枢纽和西北商贸物流中心地位
。优化产业协作
,拓宽优势产业
、主导企业以及技术
、资本
、品牌的市场领域
,形成梯度层级分布的区域产业链
,引导两市在同一产业内的错位发展
。加大向西开放的力度
、广度和深度
,加快建设高层次合作平台
。加强科技教育
、文化旅游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进社会和公共事业一体化发展
。到2015年
,使得兰白都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并向同城化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