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屡屡难产 利益各方阻碍系主因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4-04-01 阅读量 :
江苏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方房产局官员表示 ,地方出于种种原因的不配合甚至抵制 ,才是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系统一再“难产”的主因 。
最新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舆论普遍认为“6年太久 ,应只争朝夕”。事实上 ,2010年就开始启动的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屡屡“难产” ,并非只是技术原因 ,更多在于利益阻碍 。
2011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文件提出要建设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 。住建部第一期提出要求40个重点城市在2012年年底建成“本城市的数字化住房个人信息系统” ,进而实现这40个城市与住建部的联网 。
住建部最新数据显示 ,2013年上半年 ,我国基本实现全国40个房地产市场重点监测城市与住建部的联网 ,但对于存量房的登记尚未完成 。目前各地正加紧将以前纸质的住房个人信息录入信息系统 。同年 ,国务院在有关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通知(国五条)中 ,提出要在“十二五”末设区城市基本实现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 。
近期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 ,进一步提出“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 ,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6年内要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 。
记者采访了解到 ,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建设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 ,从技术手段来说 ,住房信息联网并不复杂 ,将纸质信息录入数据虽然庞大 ,但也难以成为一拖再拖的理由 。江苏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方房产局官员表示 ,地方出于种种原因的不配合甚至抵制 ,才是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系统一再“难产”的主因 。
近年来“房叔”“房姐”不断被曝光 ,令公众对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的建成有了更多期待 。记者随机采访多位市民 ,他们认为这一系统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异地炒房等现象 ,更有可能成为反腐利器 ,使得官员来源不明的多套房无所遁形 。
公众的理解恰好可以折射出地方不配合的部分原因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目前已经有不少官员开始着手处理手中的多套房 ,在苏州市吴中区 ,某中介公司经理张震泉向记者推介一套4室2厅的精装房 ,附送全套红木家具 ,他坦言 :“这种房子光装修家具就三四十万了 ,虽然我们不敢确定房主是什么人 ,但很明显一般老百姓不会这样处理手中的房子 。”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表示 ,对国家而言 ,住房信息联网十分必要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说 ,需要真实完整的数据支持 ,但这确实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 ,比如房产来源不明的官员 、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市场高度依赖的地方政府等等 。
相关专家认为,国家掌握完整的数据信息 ,可以为楼市调控提供参考 ,真正看清楚楼市的问题所在 ,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 ,实现科学管理;而且 ,这项工作越早进行 ,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都越有利 。因此国家必须在这项“触动利益”的改革中明确各方责任 ,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 ,建立更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 ,明确进度时间表和问责机制 ,推动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早日建成 。